马上迎来开学季
同学们在准备上学的时候
骗子们也在悄悄“开工”
他们精心设局
目的只有一个
骗钱、骗钱、还是骗钱!
小编整理了一些常见校园生活诈骗类型
希望同学们提高警惕!
套路一:冒充老师诈骗
骗子在社交软件上规模化撒网式搜索关键词“班级群”“年级”,就能找到很多这样的群,碰上一些入群无需验证或群管理不到位的群,很容易就能蒙混进群,潜伏在群里。进入班级群/家长群后,骗子抓住机会克隆老师的头像和昵称,并冒充老师在群里发送有关“学校收取书本费、资料费、班费”的信息和收款二维码。许多家长和同学们见“老师”发布通知后,不但不会有所怀疑,反而立即响应,向骗子提供的二维码转账汇款。
反诈提醒
1.家长和同学们要学会分辨信息的真假,如果收到任何需要扫码或“交费”“转账”等信息通知,可通过电话、微信视频等方式核实,不要急于转账、汇款,一旦发现可疑情况,请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。
2.家长和同学们如果在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上“晒”出自己的录取通知书、员工证等时,一定要严格检查照片中的个人隐私信息是否有效遮挡。
3.家长和同学们不要轻易通过陌生人的好友申请,不乱发、乱点链接,不轻易向无关人员转发相关重要文件通知等。
套路二:“培训班”诈骗
骗子以各种培训班、兴趣班、社团招生以及高校组织研学等方式欺骗家长或者同学们缴纳报名费,当家长或者同学们报名交费后,骗子就会逃之夭夭,杳无音讯。
反诈提醒
别急着参加各种社团、培训班,一定要提前考察好培训班、社团的资质再报名交费。交钱有风险,转账需谨慎。对于相关信息可以前往对应的官方网站进行搜索核实。
套路三:“退费”诈骗
“因xx原因退还部分费用,请点击领取!”一些骗子利用伪基站、木马链接等手段,以学校名义发送退费短信,要求家长和同学们点击链接或回复个人银行账户信息,进而实施诈骗。
反诈提醒
重要的事情说三遍:来源不明的链接不要点!来源不明的链接不要点!来源不明的链接不要点!
套路四:“缴费”诈骗
部分骗子会冒充“老师”或“学校”给同学们打电话或发短信,以资助新同学学费、缴纳生活费等为名,让员工提供卡号、密码,从而进一步实施诈骗;家长们还会收到各类涉及孩子在校情况的短信,比如打生活费、体检结果、核对家庭信息等。
反诈提醒
接到此类通知时不要轻易透漏个人卡号、密码等信息,及时关注警方的反诈提醒。
套路五:谎称员工出现紧急事件诈骗
一些骗子以老师身份打电话给家长,谎称孩子身体不适发生意外急需医药费或因其它事情急需用钱,在家长慌乱的状态下,诱导受害人打钱。
反诈提醒
收到有关孩子的短信时,要保持冷静,先电话联系员工本人,不盲目汇款。
套路六:买卖游戏账号诈骗
1.骗子在游戏中发布虚假广告,称可低价代练游戏角色等级或装备,从而获取玩家游戏密码并要求玩家先行支付部分费用,等得到玩家汇款后立即将玩家的装备、游戏币洗劫一空,并立即消失。
2.骗子在游戏中以低价销售游戏币或装备为名,让玩家线下银行汇款,待收到钱款后立即消失,此类案件是网络游戏诈骗中发案最高的一类。
3.骗子以高价收购玩家高等级游戏账号为名,诱使玩家登录钓鱼网站或虚假交易网站进行交易,从而获取玩家银行卡信息,并以各种理由让玩家支付相关费用,或者直接转走玩家银行卡内钱财。
反诈提醒
游戏已经逐渐融入了同学们的日常生活,大家在享受游戏带来快乐的同时,游戏账号和装备的交易一定要走官方渠道,私下交易不但容易造成游戏账号和装备损失,更可能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。在收到陌生人消息时,不要轻信,对陌生网站或平台更要提高警惕,切勿在无法确认安全性的情况下,输入自己的银行账号和密码等隐私信息。
套路七:校园贷诈骗
校园贷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老员工开展的贷款业务。它实际就是翻版的高利贷,以“手续简单,放款快”为吸引点诱骗员工上当。不法分子要求员工提供身份证、员工证等信息,小额贷款随借随还,没有繁琐的手续,贷款金额从几百到几万不等,立即可取。校园贷的危害特别巨大,请同学们千万不要上当!
反诈提醒
建议同学们适当掌握金融贷款知识,提高对不良借贷的防范意识,谨防落入校园贷陷阱。如果不幸落入不良网贷陷阱,同学们应及时向学校报告有关情况,并寻求公安部门帮助。
套路八:刷单类诈骗
同学们在等待大学报到入学前,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假期,在寻找实习兼职信息的时候,一定要警惕通过网页、论坛、社交软件广泛发布兼职刷单广告,这类广告号称给网店刷单“足不出户、日赚千元”,诱骗受害人到网络平台上购买特定物品刷单,承诺交易成功后将本金和报酬一并返还。
反诈提醒
一切兼职网络刷单都是诈骗!不要有贪图小便宜、轻轻松松赚大钱的心理,不要轻信所谓的高额回报,不要轻易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!
牢记四要,四不要
四要
1、转账前要通过电话、视频等方式核对对方身份。
2、微信支付宝要开启转账延迟到账功能,发现被骗可以及时撤回。
3、网上聊天要留意系统弹出的防诈骗提醒。
4、接到可疑电话或发现自己亲友被骗的要及时拨打110。
四不要
1、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验证码、银行卡和身份证信息。
2、不要在任何网站接受通缉令、逮捕令和资产冻结令。
3、不要点击不明链接。
4、不要将资产转入所谓的“安全账户”。
资料参考 | 学习强国、国家反诈中心APP